2024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开幕首日,由国际汽车质量标准化协会(IAQSA)主办的2024(第二届)国际汽车质量标准化峰会暨中国汽车质量体系创新研讨会同期举行,国际汽车工作组(IATF)、国际汽车监督局(IAOB)、美国汽车工业行动集团(AIAG)、法国IATF以及众多行业领军企业及政府、行业组织的领导专家齐聚一堂,共商汽车行业技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大计。
本届峰会以“标准引领,体系创新,共创汽车产业未来”为主题,旨在探讨新技术下的质量体系标准创新,支持产业全球化协同和发展。在大会的互动环节,与会专家从不同维度对汽车质量标准体系重点工作和全球产业未来发展开展了热烈讨论和交流。
国际汽车工作组联络主席James Bruin率先阐述了全球汽车质量标准化趋势及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他强调,标准化不仅是市场公平的基石,更是技术创新、产品安全与可靠性提升的驱动力,加速汽车产业全球化步伐。统一的国际标准让汽车制造商跨越国界,优化生产链,减少因标准壁垒产生的成本,为全球消费者带来一致的高品质体验。
谈及最新进展,James Bruin透露,国际汽车工作组正积极深化跨国伙伴关系,携手政府、行业协会及企业,共同应对质量标准化领域的挑战。特别是在智能网联与电动汽车领域,工作组正引领潮流,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确保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同频共振。同时,工作组还致力于推动标准的国际化融合,通过与国际标准化机构的紧密合作,促进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标准与国际接轨,提升全球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随后,吉利雷达首席质量官徐华博士,以“智能化、电动化浪潮下的汽车质量标准组织进化与管理模式革新”为题,深入阐述了吉利雷达在构建智能电动汽车质量标准体系方面的最新进展与独到实践。
徐华着重指出,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变革,汽车质量标准化架构与管理体系的创新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并呼吁国际舞台更多回响中国汽车工业的强音。作为电动皮卡领域的质量标杆,吉利雷达不仅在产品设计上树立了新标杆,制定了涵盖整车、系统及零部件全链条的272项严苛标准;更在顾客体验评价上开创先河,制定了《皮卡全维度顾客评审规范》,细致划分至13大类、158个具体评估点,以用户为中心优化产品。
此外,在产品验证环节,吉利雷达依据皮卡独特的使用环境,精心设计了包含自动泊车模拟区、斜坡挑战、崎岖石路等在内的21种差异化测试场景,全方位确保每一辆出厂车辆的性能卓越与品质无忧,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安全驾驶与尊享体验。
会后,记者有幸采访到汽车行业质量体系专家尹双兴。他围绕当前汽车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技术创新及全球化协同等核心议题,分享了独到见解与成功经验。
近年来,新能源车领域在电池及动力系统的质量控制上遭遇了多重困境,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缺乏统一的质量基准线,这导致市场上品牌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为行业监管与质量提升设置了重重障碍。针对性能测试与评估这一核心环节,涵盖续航力、充电速度、耐用性及安全性能等多维度的科学评价体系亟待建立,以精准刻画产品真实性能。
在此背景下,尹双兴率先引领行业变革,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他首先引入了ISO 26262这一国际领先的功能安全标准,为电动汽车电气系统打造了一条从概念构思直至生产运营的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链,显著促进了行业内统一质量控制标准的建立,为行业安全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他积极促进政府、行业协会间的深度合作,共同制定并严格执行行业标准,旨在净化市场环境,整体提升产品质量。
在性能测试与评估领域,尹双兴领导团队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测试架构,对电池及动力系统的各项关键指标进行深度剖析。他们不仅聚焦于续航里程、充电效能等常规参数,更将安全性能测试置于核心地位,确保产品在复杂多变的实际使用场景中均能稳定可靠。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尹双兴的带领下,团队还创新打造了软硬件一体化综合测试的新模式,通过模拟真实使用场景,全面检验电动汽车各系统间的协同效能,确保电池管理、电机控制、充电等核心模块能够无缝对接、高效运作。这一创新不仅优化了产品的整体性能,更在安全性与可靠性上树立了新的标杆,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稳健前行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广大用户带来了更加安心、高效、绿色的出行体验。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首次突破50%,迎来了历史性“里程碑”,中国汽车产业产销量创历史新高,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电动化的上半场迈入智能化的下半场。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汽车产业基础逐步壮大、做强,中国品牌、产品品质也发展迅猛,深度融合了智能化新技术的中国汽车体系质量创新成果获得了国际组织专家的高度认可,这既是产业面向国际化的入场券、新赛点,更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稳健向上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