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归属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的“其他计算机制造”(代码:C3919)。2022年上半年受疫情、芯片供应等因素影响,汽车产销量有所下滑。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22年6月汽车销量完成250.2万辆,环比增长34.4%,同比增长23.8%;2022年1-6月,汽车销量完成1205.7万辆,同比下降6.6%。随着企业复工复产、物流畅通、促消费、稳增长等举措的实施,预计汽车行业将走出低谷。5月31日,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海南、河南、江西、山东、湖北等省(市)也于上半年出台了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下半年汽车销量有望回升。公司的主营业务依然围绕电子系统展开,专注于为汽车、高端装备、无人运输等领域的客户提供电子产品、研发服务及解决方案和高级别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公司汽车电子产品包括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座舱、车身和舒适域、底盘控制、新能源和动力系统六大类别。在智能驾驶领域,公司可以提供从L0到L4的不同级别解决方案,覆盖感知、决策、执行各个层面,具备全栈式开发能力,包括硬件开发、底层软件开发、中间件开发、核心算法开发等。公司研发的第五代ADAS产品升级为800万像素、120度宽视场角摄像头,实现更多目标识别并将性能提升40%,同时可以实现单智能摄像头满足E-NCAP2023要求。面向L2.5及以上的第二代行泊一体域控制器ADCU II,同时支持11个摄像头、5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接入,能够提供高精度、高算力、低能耗的智能驾驶系统方案,提供充分的应用层软件运行资源,可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交通拥堵场景实现安全、精准、稳定的自动行驶,包含高速自主变道ALC、领航辅助NOA等功能,该产品预计在合众等汽车品牌实现量产。高性能计算平台能够搭载公司自研或第三方人工智能感知算法,公司自研路径规划和控制方案,可以在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停车场等封闭道路场景下实现安全、精准、稳定的L4高等级自动行驶功能。公司布局研发基于国产芯片或国外更高算力芯片方案的新一代智能驾驶域控产品。新开发的开门避障雷达产品报告期陆续获得客户定点,预计明年实现量产交付;4D毫米波成像雷达研发进展顺利,获得北京市和国家级项目支持,目前处于样机研发阶段;组合导航模块将于今年底前实现首次量产。公司开发了远程通讯控制器T-BOX3.0,该产品依托5G和C-V2X技术丰富了音视频监控、高精度定位、行车智能提醒等智能网联领域新应用,进一步增强用户驾车体验,提升驾驶安全和交通效率,符合R14和R15标准,已在东风岚图实现量产,并获得多家客户定点。此外,公司已启动针对R16和R17标准技术升级的预研工作,成果将应用在下一代新产品上,预计2024年发布T-BOX4.0产品。网关(GW)方面,百兆以太网、千兆以太网、满足ASIL-C并搭载整车数据上传和总线防御功能的智能网关构成了全面布局,公司已量产百兆以太网网关,完成了千兆以太网网关产品平台的设计验证和可靠性试验,目前正处于装车试制阶段。报告期内公司新成立了智能座舱事业部,依托原有在光学、声学、机电、感知、图像处理、虚拟仿真等方面技术积累和相关产品经验,积极布局智能座舱方向。现有团队成员近200名,硕博比例超过87%,产品包括智能座舱感知系统、增强现实抬头显示、氛围灯控制器、智能防眩目前照灯系统、车载摄像头等。增强现实抬头显示AR HUD通过自研的ARcreator算法,融合实际道路场景进行导航,使驾驶员无需低头即可了解车辆实时行驶状况,同时融合DMS系统实现眼动追踪功能,使驾驶更安全的同时提高了产品的交互性,具有大视场角、远人眼感知距离、高像素、高对比度等特点,现已获得吉利等客户定点,预计明年实现量产。智能座舱感知系统、车载摄像头等产品在报告期内均有量产,同时针对图像处理技术、舱内三维感知等前沿技术进行布局,开发流媒体后视镜CMS系统、3D相机等新产品。车身和舒适域方向产品线较为丰富,在整车电气架构ECU布局由分布式向域集中和跨域融合演进的过程中,公司应用原有技术积累,进一步布局和发展域控制器,主要产品包括车身域控制器和物理区域控制器。在车身域控方面,公司自研的车控中央计算平台CCP,基于高性能异构SoC算力平台集成中央网关、车身舒适控制、动力控制、空调热管理、整车能源管理、OTA以及全量数据上传等功能,同时基于SOA架构提供车控域的基础服务;物理区域控制器ZCU,集成车身舒适域控制、动力系统控制、空调热管理、底盘控制、一级配电、二级配电、隔离开关、网关、OTA等功能,产品软件采用AUTOSAR Classic架构,集成多个域的机电控制算法以及驱动,同时可以集成第三方开发的应用软件。车身域控产品现已获得广汽等客户定点,预计将于明年陆续量产。公司新一代产品电动助力转向电控单元Powerpack,具有节能环保、节省装配空间、安全冗余等特点,是智能驾驶场景中重要的执行器,已进入部分客户的供应链体系。底盘域控制器已在蔚来实现量产并陆续获得其他客户定点,新一代产品将集成双腔空气弹簧、冗余EPB、稳定杆等更多底盘功能。公司正在积极拓展线控制动系统相关产品,包含one-box(集成电子制动助力器、ESC、ABS、EPB、TCS)、面向L3自动驾驶的制动助力器等。公司整车控制单元VCU产品在国内商用车市场取得较高占有率,获得STELLANTIS定点的VCU II覆盖十余款车型,实现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同时在下一代混动业务中取得突破并已获得项目定点合同。电池管理系统BMS,12V、48V平台产品研发顺利推进,即将实现12V、48V、400V、800V系列产品全部量产。公司的通用高压直流电机控制器产品获得客户的大额订单,装备健康检测设备新产品受到客户认可并达成商务合作,高端装备电子产品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公司基于自身在电子系统领域长期实践经验,为汽车行业客户提供贯穿整车电子电气系统开发周期的多种解决方案和多项服务业务,包括前期车型定义、电子电气架构设计、网络开发、仿真测试、软件开发等业务,全面赋能客户的研发过程和研发体系。公司在面向服务的整车EE架构平台数据库方面进一步完善,整车电子电气仿真测试解决方案已实现高度自主化并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除实时仿真机外,IO硬件板卡、车辆动力学模型、自动化测试软件等均已实现自主研发。公司自研的车辆动力学模型仿真平台Modelbase正式发布了乘用车动力学仿真版本,自主车载以太网测试工具INTEWORK-AETP发布第二代产品,TSN测试解决方案、功能安全合规测试解决方案获得首个订单,自动化测试软件INTEWORK-TAE正式发布了第三代产品,INTEWORK-EAS系列产品新获得AUTOSAR OS的ISO26262ASILD认证,其软件成功适配英伟达Orin系列和芯驰E3系列。在高端装备领域,公司应用建模仿真、算法设计、系统半实物仿真以及系统测试等技术,在航电系统、控制系统、机电系统、信号处理和列车电子系统业务形成了全栈服务能力,可以给客户提供从设计到验证的全生命周期的工具开发、平台建设、系统集成及定制化实施服务。公司进一步扩充并完善高级别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构成要素。自主研发的针对港口场景和作业流程的高精度数字孪生系统,以“上帝视角”全面掌握现场生产作业情况;第二代路侧感知设备,使V2X系统的感知、预测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公司优化了无人集卡车队的远程自动化开班点检、运行中诊断和收班点检功能,使无人车队的运维工作更自动化、更高效。针对港口客户对于重载平板式无人驾驶车辆的需求,公司研制8*4型重载平板线控底盘(HAV),该HAV线级智能驾驶所必须的冗余制动、冗余转向和双电机驱动的高安全性能。公司自主开发了HAV的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和整车电控系统,其中大量使用了公司的汽车电子产品,HAV线控底盘与公司已有的单车智能、车队管理、车路协同、远程驾驶、数据中心等系统整合,将形成完整的L4智能驾驶全要素解决方案。经过长期的积累,公司在电子产品、解决方案及研发服务和高级别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各业务方向形成了比较深厚的核心技术积累,主要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情况如下:公司为了满足产品前瞻性布局、产品更新迭代、技术创新储备及研发人员储备等战略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公司先进技术产业化落地能力,报告期内研发投入大幅增加,研发投入同比增长53.03%,主要系公司研发人员增加所致。报告期内,公司相关研发项目进入开发阶段,符合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条件,对研发支出做了相应的资本化处理。注:上述项目为报告期内研发费用金额前十大的研发项目,且为持续性平台项目,无法预估总投入。在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和电动化的发展潮流和趋势下,公司的电子产品、研发服务与解决方案、高级别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三大业务加速发展,持续获得新老客户的订单项目,同时优秀人才的加入和大量的研发投入为公司保持技术优势和持续高速发展提供夯实基础。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为16.7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24%;实现净利润1.0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66.30%。公司主要业务进展如下:在智能驾驶产品方面,公司在L2及L2+领域内已积累形成了技术先发优势,获得红旗、广汽、上汽大通、江铃等客户定点。在感知方面,高精定位模块配套于广汽及长城等多个车型,毫米波雷达搭载江铃福特成功量产交付,新产品组合导航模块获得广汽定点;在控制器方面,ADAS乘用车项目获得较大增长,公司向一汽、吉利、上汽、东风等多家客户提供配套产品。在智能网联产品方面,公司布局下一代产品研发,获得广汽、合众、江铃、江淮等客户定点。T-BOX3.0产品基于5G和C-V2X技术,已向东风岚图等客户配套量产。网关产品方面,百兆以太网网关已向小鹏量产供货。在智能座舱产品方面,公司积极进行座舱方向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开拓,新发布的ARHUD产品凭借在多项关键性能指标的优势迅速进入市场,成功获得多个项目定点合同,具有相当可期的市场前景和成长潜力。在车身和舒适域产品方面,公司与吉利、金康、Inteva、长安福特、蔚来、奇瑞等客户合作加深,防夹控制器通过英纳法搭载奔驰GLC平台并不断拓展客户边界。车门域控制器、电动后背门控制器、座椅控制器、无钥匙进入及启动系统等产品收入较去年同期有较大比例增长。在底盘控制电子产品方面,公司获得长城、南京东华等客户定点。EPS产品分为非冗余和全冗余产品匹配不同等级的辅助和自动驾驶需求。报告期内,公司向湖北三环、蔚来、长城、上汽等客户销售底盘控制电子产品。在新能源和动力系统电子产品方面,公司获得博格华纳、长城、骆驼等客户定点,报告期内向博格华纳、北汽、长城、伊顿、吉利等客户销售新能源和动力系统电子产品。公司该项业务在报告期内实现收入3.72亿元。在汽车电子系统研发服务领域,公司客户覆盖了国内大部分主机厂和零部件供应商,包括一汽、北汽、东风、上汽集团600104)等知名OEM和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客户。报告期内公司提供智能驾驶、车身域等HIL测试系统,新承担若干客户面向服务的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开发工作,并打造“INTEWORK”、“ModelBase”等汽车电子研发工具链自有品牌,服务于客户仿真分析到系统测试验证的“V流程”模式全生命周期。在高端装备领域,公司继续深度参与国产大飞机航电系统集成验证,针对机载ARINC664网络开展功能性能测试;交付了国内首套载人飞艇的地面训练器并进入试运行阶段;积极参与载人航天相关业务,为下一代新型载人飞船建设地面人机功效评价试验台,支持飞船操作过程的快速设计优化迭代,实现了载人航天领域的客户突破。高级别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已具备无人车队在特定区域内的全无人、常态化生产运营能力。公司在日照港600017)集装箱发展有限公司自动化码头部署的15台自动驾驶集装箱卡车车队,于2021年交付验收,此项目一直处于常态化生产运营状态。2022年上半年,公司共完成集装箱生产搬运5万标箱,单线平均生产效率约达到人工车队的70%,峰值效率超过人工车队,达到业内先进水平。随着调度算法、智驾算法、车路协同算法以及系统耦合的性能提升,车队作业效率还将持续提升。公司将深耕港口码头半封闭场景下的高级别智能驾驶业务,优化集装箱车队运营并逐步突破新的散货业务方向,拓展其他港口合作,未来持续推进高级别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全球经济和国内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疫情灾害等突发经济扰动都会不同程度地对我国汽车生产和消费带来影响。上半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汽车行业造成了较大不利影响,而后随着相关政策的刺激作用和厂商促销活动等的陆续实施,前期被抑制的汽车市场需求正在逐步释放,汽车消费市场有望保持持续改善的态势。但如果下游汽车消费市场未来出现大规模的不景气及停产减产情况,可能给公司的生产经营带来较大不利影响,公司或将面临经营业绩下滑的风险。如果由于自然灾害、贸易摩擦、疫情等原因,导致包括芯片在内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销售、配送受到影响,公司将可能面临相关原材料供应不足或价格波动的风险,对公司产品按时交付和毛利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公司未来经营业绩。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水平主要受业务结构变化、产品销售价格变动、原材料采购价格变动、汇率波动、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未来若上述影响因素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公司毛利率可能面临持续下降的风险,进而对公司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公司主要产品及服务具有涉及技术面广、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快的特点。这种特点要求公司在硬件产品、核心软件和系统平台搭建方面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并持续进行研发投入,不断调整优化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性能和功能,才能够在核心技术、产品和服务等方面保持市场竞争力。公司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具有投入大、周期长等特点,新产品和技术能否成功,受技术变迁、市场需求把握、市场推广情况和市场竞争状况等诸多因素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如公司研发失败,或前期研发投入无法产业化实现相应效益,或不能实现持续创新,将使得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下降,给公司经营业绩带来不利影响。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应收账款净额为81,701.39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48.91%。截至报告期期末,随着公司营业收入的增加,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呈增长趋势,与以前年度应收账款与营业收入变动趋势相符。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营业收入的增加,在信用政策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应收账款余额将可能进一步增加。如果欠款客户出现重大经营风险、发生无力支付款项的情况,公司可能会面临应收账款回收困难的风险。公司与一汽集团、广汽集团、北汽集团、吉利等国内外知名大型整车厂或一级供应商存在业务关系。报告期内,公司来自前五大客户的营业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1.36%,客户集中度较高。一般情况下,整车厂在一款车的生命周期内,针对同一零部件会选择相对稳定的汽车电子厂商进行配套生产,如果未来公司的主要客户出现战略方向或布局规划调整、经营业绩波动、订单大量转移等情况,将对公司的业绩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公司在巩固与现有客户合作的同时,在各业务领域也积极拓展新客户,但市场开拓的周期、成效受到行业环境、客户规划、市场竞争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若公司客户拓展工作进展低于预期或者客户拓展失败,将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公司的各项业务具有较强的底层逻辑和技术复用性,电子产品、研发服务及解决方案、高级别智能驾驶业务的布局,能够实现电子系统需求全方位覆盖。三类业务在核心技术、应用场景、客户群体等方面的相互协同,使公司的综合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保持良好的客户粘性,促进公司整体的有机增长。在汽车的开发及测试阶段,公司可以为客户研发活动提供覆盖研发工具、架构开发、仿真及测试等完整流程的研发服务及解决方案。同时,基于对客户的整车电子电气架构、网络架构、硬件方案等更加直接且深刻的理解,公司开发了覆盖智驾、网联、座舱、动力等六大类别的电子产品。随着SOA架构和智能网联技术在汽车产品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公司通过深入终端汽车产品的使用和运营场景,明确下一代智能汽车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技术需求,更好地积累关键数据、实现快速验证和迭代,从而带动自身的技术和产品持续发展。深耕智能驾驶业务多年形成了完整的港口MaaS解决方案,为公司贡献了潜在盈利增长点,提升了增长预期,加速了公司在SOA架构、车载高性能计算平台HPC、5GT-BOX、以太网通信、智能驾驶、OTA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公司的愿景是成为国际一流的综合型电子系统科技服务商,坚持“价值创新,服务客户”的理念,践行“民主+科学”的价值观,以团队凝聚力和自驱力为基础、技术前瞻性和创新性为加速器,坚持自主研发,在成为在卓越的民族企业的目标道路上砥砺前行。公司按事业部进行管理,定期开展各项培训提高员工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打造一流的人才队伍,搭建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帮助员工发掘潜能和实现自身价值。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员工总人数为3983人,相比2021年底增加413人;其中研发人员和技术人员共3010人,占员工总人数的76%。按照学历分类,硕士及博士以上学历员工占比51%,本科学历员工占比36%。公司员工主要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吉林大学等知名院校,专业覆盖电子工程、车辆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精密仪器、微电子、系统工程、软件工程等。报告期内,公司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专项招聘等方式,持续增加优秀人才的储备,通过近二十年的积累和不断的业务升级迭代,在技术和产品开发、供应链体系、销售和管理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支成熟的人才队伍,有力地支撑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经营管理。在技术预研到产品成熟的过程中,公司的实力不局限于单一方面,技术优势体现为完备且突出的综合能力。在系统及子系统开发方面(包含结构、硬件、软件等),团队具备需求开发能力,基于可靠性、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等需求的方案及详细设计能力,仿真及验证等基于V模型的全栈能力;在软件方面,基于MCU、SoC等硬件平台的基础软件和应用层软件开发,具有较高的技术成熟度和丰富的开发实践经验;在测试方面,技术及工具可覆盖硬件合格性测试、软件单元测试、软件静态分析、软件集成测试、软件合格性测试、系统集成测试、系统合格性测试等产品级测试需求,同时可提供整车网络、合格性测试等测试咨询服务。以智能驾驶业务为例,公司具有全栈式解决能力,包括硬件(硬件与机械结构)、底层软件(AutosarCP)、操作系统与中间件(QNX与AutosarAP)、核心算法等成熟的设计能力,可匹配适用不同算力平台,在感知、预测、规划、控制的核心技术模块拥有自主研发的实力和技术积累。公司率先实现自主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在智能驾驶解决方案领域形成先发优势,能够向客户提供覆盖研发、生产制造到运营等各个阶段的产品和服务,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公司在与国内外整车厂和国际知名汽车零部件一级供应商开展合作的过程中,积累汽车电子系统开发、制造、交付的经验,基于企业自身需求和特点融合了行业内主流的质量体系标准,建立了高度完备的集约型一体化体系流程,结合完善的系统化工具链为高要求与高复杂度产品的开发、制造、交付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也是跻身一流汽车电子系统供应商的重要保障。公司建立实施的质量管理体系所融合涵盖的国际体系与标准包含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汽车行业生产件与相关服务件的组织实施)、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27001(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ISO17025(检验和校准实验室能力体系标准---实验室认可服务标准)、ISO26262(道路车辆功能安全体系标准)、VDA6.3(德国汽车工业质量过程审核体系标准)、CMMI-DEV2.0(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ASPICEPAM3.1(汽车软件过程改进及能力评定)等,在报告期内分别基于两个国际一流主机厂的乘用车产品项目和商用车产品项目通过了CL2评估,并计划后续通过CL3评估。
罕见!庚星股份突然宣布:公章和证照丢了!总经理、董秘、副总经理同日被解聘
农机补贴政策逐步落实 国内拖拉机市场25/26年有望迎来换机潮(附概念股)
中信证券:建议重点关注行业内核心零部件自给率高、技术及渠道先行布局的农机行业龙头企业
罕见!庚星股份突然宣布:公章和证照丢了!总经理、董秘、副总经理同日被解聘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