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网冀北电力建设运营的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系统、智能输电”于一体。 梁立新摄
位于北京西北方向200多公里的张北,被称为“风的故乡,光的海洋”。在广袤的坝上草原,上百米高的白色大风机成群结队矗立,一旁是一排排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光伏板。世界上第一个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系统、智能输电”于一体的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就坐落在这里。
9月22日,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在张家口发布《国网冀北电力新型电力系统全域综合示范行动》白皮书,正式启动建设冀北清洁能源基地新型电力系统全域综合示范区,打造新型电力系统“样板间”,这也是我国首个新型电力系统综合示范样板工程,将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高水平发展。
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安全可靠的电网。然而,在“双碳”目标下,这张网将面临巨大考验。按照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测算,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发电装机需达到数十亿千瓦,成为电力供应主体。
大规模高比例的新能源并网,给电力系统带来全新挑战:电能是一种特殊商品,发用需实时平衡,而新能源发电要“靠天吃饭”,系统运行风险大幅增加。着力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积极构建功能更强大、运行更灵活的新型电力系统迫在眉睫。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强调,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
新型电力系统全域示范为何率先落地冀北?提起可再生能源,大家脑海里的第一反应通常是光强风大的西北地区,或是水能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殊不知冀北地区才是清洁能源行业的“隐形冠军”。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冀北电网新能源发电量突破500亿千瓦时,首次超过该地区发电量的一半。目前,该地区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达4110万千瓦,占全网电源装机容量的70.8%,是全国首个新能源装机容量超过常规电源的省级电网,新能源装机占比和发电量占比均居全国首位。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调控中心主任王宣元表示,冀北清洁能源基地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九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预计“十四五”时期末新能源装机将超8000万千瓦。近年来,该地区相继建成世界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世界首个柔性直流环网工程、国家首个风光储输示范工程。目前,张家口、承德已形成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和高效输送格局,抽水蓄能、新型储能产业不断壮大,源、网、荷、储等新型电力系统要素齐全,具备进行全域综合示范的条件,具有典型示范和推广意义。
明确时间表路线年底,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基地2×50兆乏调相机系统首台机组实现一次并网成功,风光电能经220千伏金阳智能变电站调节后,沿着更高品质的“绿电高速”通道源源不断进入张雄特高压主网运行。
在近日举行的经研论电·2023年新型电力系统创新发展研讨会上,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副司长吴冰表示,新型电力系统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要坚持系统思维,聚焦需要突破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需要探索的管理模式、政策机制,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双碳”目标下,电力绿色低碳转型进入加速期。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认为,需要以电为中心,以电力系统为平台,以清洁化、电气化、数字化、标准化为方向,在生产侧实施清洁替代,在消费侧实施电能替代,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推进能源低碳转型。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枢纽平台,新型电力系统结构更加复杂,源、网、荷侧形态特征将发生显著改变。要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探索,在理论体系、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提升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8月19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海底隧道盾构机“深江1号”完成3590米既定掘进任务,顺利抵达珠江口水域海平面下106米,创下中国大盾构水下掘进最深纪录,也是世界高铁盾构隧道掘进的最深海底纪录。
世界最大规模液态空气储能项目压缩机组下线兆瓦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压缩机组在辽宁营口下线,这是世界最大规模液态空气储能项目压缩机组。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液态空气储能领域发电功率世界第一、储能规模世界最大的示范项目。
记者近日从华中农业大学获悉,该校付新华教授团队与湖北大学李代芹教授、张士昶副教授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某些蜘蛛能够操控并利用萤火虫发光信号,进而诱捕更多萤火虫。
中国一重水压机锻造厂党总支通过党建工作引领,产能、效率、质量等多方面均得到提升,实现核电产品“零废品”目标,设备完好率97.5%以上。
19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潜航员傅文韬、赵晟娅以及来自哥伦比亚的科学家海梅·安德烈斯,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第2潜次作业,这是“蛟龙号”首次搭载外国科学家下潜作业。
本期,我们组织老师、学生讲述亲历,并结合记者调查、专家视点,为以科学评价助力科学育人汇聚智慧、提供启发。
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负责人张建国说,从项目成果鉴定到产业成果推广,中试基地按照“政府主投+公司主管”建设运营模式,为源头创新顺利走向产业化,解决了堵点卡点问题。
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打通堵点卡点问题,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数据表明,高技术产业是拉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新动能,也是新型工业化的强支撑,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阵地。
近十几年来,强流质子加速器的发展,带动基于加速器的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研究员邱杰在致辞中表示,期待医理工协同碰撞出的火花,让更多“中国制造”投入到临床当中。
孙友宏:钻探作为地质研究、资源调查和科学探测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是目前唯一能够直接获取地下实物信息的手段。在某些特定的研究领域,如南极钻探领域,我国的技术与装备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肩,冰下湖清洁取样探测装备等甚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这里有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综合生态监测站——中国科学院申扎高寒草原与湿地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
2023年4月,北工大举办首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大会,与会企业发布技术攻关榜单,由北工大科研人员“揭榜”。纪姝婷团队与北京智同合作,成功研制出加工摆线齿轮的刀具,并依托国产机床,建立了高精度摆线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进展迅速且致命的肺部疾病,发病机理尚不清楚,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挑战。多个国际团队的研究也表明:肺损伤诱导的中间态肺泡干细胞与肺纤维化密切相关。
南美洲的一种肺鱼是迄今发现的拥有最大基因组的动物。通过将美洲肺鱼基因组与其他肺鱼基因组进行比较,研究人员确定,美洲肺鱼每1000万年向其DNA中添加相当于一个人类基因组的基因。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史全研究员团队与吴忠帅研究员团队合作,在前期柔性相变薄膜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化学交联合成方法,并利用湿法纺丝技术,开发出一种具有固-固相变特性的本征柔性相变纤维。实际人体热管理实验表明,该柔性相变纤维具有优异的温度控制性能,为新一代智能调温纤维材料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助理教授吴惊香团队揭示了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的底物结合及抑制机制,为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研究奠定了基础。尽管研究已揭示了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的底物结合及抑制机制,但对吴惊香团队来说,“闯关”远未结束。
研究人员介绍,就像水龙头的阀门可以调节水流的大小,晶体管也能够调控由电子或空穴等载流子形成电流的大小。研究团队通过可控调制热载流子来提高电流密度,发明了一种由石墨烯和锗等混合维度材料构成的“热发射极”晶体管,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受激发射”热载流子生成机制。